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施耐庵在郓城作训导的传说
更新时间:2024-04-25

在郓城县张营乡驻地东北方向一点五公里处,有一刘家林,刘家林内却只有一座元朝国子司业刘本善的坟茔,一幢五米高的石碑矗立在旷野之中。由于黄河泛滥造成泥沙淤积,墓前的石马石羊等石刻早已淤没于黄土之中,碑前的石翁仲,只露出肩部,神色凝重,似乎有满腹心事要向人们诉说。刘本善祖籍郓城,自幼喜欢水浒故事。这位负责教育的官员与施耐庵和《水浒传》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

施耐庵在郓城作训导的传说

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,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,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(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)。施耐庵少年时既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,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厚爱。他20岁时就精通了儒家经典,并善于文墨及诗词书画,一时成为乡里出名的才子。元朝至顺年间,即1330—1332年,朝廷设考,踌躇满志的施耐庵赴京应试,几场考试下来,施耐庵感觉良好。只是在最后一场殿试中,于当时文思泉涌,兴奋中手一颤,笔尖点在了空白处,只急得他连连顿足。原来,按规定卷面滴墨则为废卷。污点虽不如苍蝇大,但如按滴墨对待,十年寒窗苦则毁于一旦。情急之中,他发挥其书画特长,污点画成了一只苍蝇,心想兴许能蒙混过去。

主考官叫刘本善,阅罢施耐庵的试卷不仅拍案称奇,可当他重阅之后,发现卷尾有只苍蝇,挥之不去方知是画的。在惊奇考生的画技之时又挽腕惋惜,一只苍蝇不要紧,恐怕要葬送了前程,可惜呀可惜。刘本善是个爱才之人,差心腹暗暗将施耐庵引入家中,问及假苍蝇之事,施耐庵只得如实相告。刘本善沉思良久说:“按规定这样的试卷是不能上报的,我看你是个人材,就冒险推荐给朝廷,如皇上忽略了苍蝇或爱才心切算是你的幸运。”皇帝也被施耐庵的才学所折服,并没追究苍蝇之事,当时有一个王翰林,他的外甥在应试中,考前他曾找过刘本善,让他举荐其外甥为状元,但正直的刘本善主持正义,没向皇上推荐。王翰林便串通与刘本善不和的几个大臣,以欣赏佳作为由看了试卷,借假苍蝇之名定为废卷,鼓动皇上将施耐庵从科中除名,刘本善差点也被革职。

刘本善不忍心埋没这样的人才,就推荐施耐庵为济州郓城县的训导,(即负责教育的官)。施耐庵在郓城期间,倡导学习,廉洁奉公,同情百姓,因为施耐庵的家乡是桑蚕之乡,他到郓城后一方面大办教育,一方面大力推广植桑养蚕,手把手教给农民养蚕技术,所以至今郓城还把桑林称为施桑林。

这段时间里,施耐庵利用公务之暇,留心地方掌故。他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,景阳岗凭吊武松庙,石碣村拜谒三贤祠,黄堆集(黄泥岗)考察劫生辰纲遗址,狮子楼听评书说话。听樵夫晨歌,和渔夫晚唱,过金沙滩,经断金亭,穿黑风口,攀梁山道……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《水浒传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由于施耐庵关心百姓疾苦,经常接触当地群众,也听到了许多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,深受感动,决心把他写成书。因当时距水浒故事发生不过百年,地理变化不大,许多地方基本还是原样,当地百姓和英雄后裔们谈起英雄来是那样津津有味,栩栩如生,施耐庵听得如痴如醉。所以《水浒传》中所描述的郓城风土人情、地理位置、人名地点,至今看来还是那么符实。

施耐庵在郓城期间,闲暇之时,不忘著书立说,曾以水浒故事数篇奉刘司业阅读,刘司业大为赏识,对水浒故事颇感兴趣,一再敦促广为搜集,整理成文。

后来刘司业辞官后退居郓城与施耐庵谈古论今,尤爱读施氏收集整理的水浒故事,为梁山英雄的义举所震撼,死后葬于故里,朝夕与梁山英雄为伴。

明朝洪武年间郓城周庄举人袁州知州周文振的札记中,有这样一条施耐庵在郓城作训导后考中进士的记载:“施耐庵者,江南才子也。元至顺间,赴大都,应试不第,乃师国子监司业刘本善,荐任郓城训导。力倡农桑。与教谕不洽,辞之。游梁山水泊。次年复至大都,中进士。官钱塘二载。后归隐,不知所终。”(转录自曹晋杰、朱步楼《施耐庵新证》学林出版社)有类似上述传说的记载,可见此传说颇具可信之处。

施耐庵的正直行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力派的不满,每每受到刁难。当时,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安插他的亲戚,被施耐庵严辞拒绝。吴林怀恨在心,后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。施耐庵体会到官场黑暗,举步维艰,于是愤然辞官。

在郓城县张营乡政府所在地东北部有一所张营中学,当地百姓传说,此处便是当年施耐庵与刘本善的住处。此地明朝隆庆年间曾建有旧县寺一座,至今仍有明代“重修旧县寺碑记”。碑中记载:“金民黄河沦没徙于盘沟,而故址犹存焉……郓中形胜之地也,土人集之以建寺,遂以旧县名之,所以识其处也。”由此可知,北宋末年的郓城确实是在此处,而刘本善之墓恰处郓城北郊,张营中学处于刘本善墓西南零点五公里处,施氏追寻梁山英雄踪迹,曾居刘本善故里,与刘本善畅谈水浒故事,此说或为可信。

刘本善死后六年,施耐庵终于在至顺年间金榜题名,得以赐进士出身,居官钱塘,但终因与当道不合,辞官归里,著书立说。后为避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敦请之扰,避居东京汴梁时,曾专程来刘本善墓地凭吊,并立有凭吊碑,可惜今已无存。而仅存的刘司业神道碑,由于年代久远,风雨剥蚀,字迹漫涣不清,刘本善之与郓城、与施氏的渊源,或许只能靠口碑流传而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。

云作文网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下一篇 : 一生
云作文网(yunzuowen.net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4 云作文网 yunzuowen.net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5770号-206